瑞石山永源寺的歷史
永源寺修建於1361年,由近江領主佐佐木氏賴為寂室元光禪師而建。
因景仰寂室禪師的聲望和德行,2000多名修行僧慕名來此修行。
在天皇家及室町幕府的庇護下,永源寺內修建起多座伽藍,生氣蓬勃。
據說當時境內的廟堂曾多達56座。
含空院
禪堂
但到了中世紀(應仁之亂)開始的戰亂期,永源寺被捲入了周圍諸侯的爭鬥之中。
1492年和1563年曾兩度遭人放火燒寺,所有伽藍均被燒毀。
自此永源寺開始衰退。
1631年,京都妙心寺的僧人別峰紹印禪師歎息永源寺的荒廢,立志要重振永源寺。
他向有權有勢者遞送請願書,自己也運來石頭沙土,努力修整境內。
1643年,後水尾天皇下達聖旨,由曾任天皇學問老師的一絲文守禪師擔任永源寺的住持。皇妃東福門院(德川和子)下令彥根藩(井伊家)重建伽藍,在井伊家的幫助下,修建起許多建築,使得此地再次佛燈通明。
井伊家靈廟
本尊 世繼觀音
該佛像是「秘佛」,平時龕門關閉,大約每25年會舉辦一次特別法會,只有此時才會對外公開(御開龕)。最近一次公開是在2016年寂室禪師圓寂650年的法會上。
寂室禪師剛來永源寺居住不久時,每晚寺廟東邊的山峰都會發出亮光,於是禪師過去一探究竟,發現巨大岩石上有一尊5cm左右的小觀世音菩薩像。禪師將這尊小像帶回,從中國請來名為悟都管的佛像師傅,命其製作觀世音菩薩坐像,將這尊小觀音像放在菩薩坐像的寶冠中央。然後將其奉為永源寺的本尊。
佐佐木氏賴之子滿高一直未能有子嗣(繼承人),便每天向這尊觀音祈願。第21天的晚上,他的妻子做了一個夢,夢中『一位美麗的女子說道:「你如此虔誠,便授你子嗣吧」』,不久後便生了一個男孩。這件事傳出去後,人們便將這尊觀音稱為「世繼觀音(求子、祈願子嗣、繼承人的觀音)」。
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來此還願,稱「向這位觀音祈禱後就生下了孩子」。

開山 寂室元光禪師(1290~1368年)
(諡號:圓應正燈國師)

開山 寂室元光禪師(1290~1368年)(諡號:圓應正燈國師)
寂室禪師1290年5月15日寂室禪師生於岡山縣。據傳其父系為名門藤原氏的末裔。
寂室禪師13歲時出家,開始在京都的東福寺修行,15歲時正式成為僧侶。
16歲時拜鎌倉的約翁德儉禪師(建長寺開山 蘭溪道隆禪師的弟子)為師,約翁賜名「元光」。
禪師天資聰穎,同時努力不懈,年僅18歲便頓悟。
31歲前往元朝(中國)留學,拜訪各地禪僧虛心求教。其中杭州天目山中峰明本禪師的隱遁式教誨(幻住思想)對其產生了強烈影響,中峰賜號(名)「寂室」。
37歲時禪師回國。此後禪師避開帶有權力色彩的官寺,浪跡各地,隱身在山中小庵等地潛心修行。
當時的生活及心境化為禪師所作的諸多漢詩(詩句)並保留了下來。這些樸實美好的詩歌,在禪師圓寂後編撰成『寂室錄』。這也對「五山文學」產生了巨大影響。
71歲時受近江領主佐佐木氏賴之邀,開創永源寺。
隨著禪師的名聲越來越響,朝廷及幕府也邀請其擔任天龍寺或建長寺(國營官寺)的住持,但禪師並未答應。
1367年9月1日禪師圓寂。留下遺言稱:「我死後,請將永源寺的建築和土地全部歸還領主。所有人離開此地,按佛陀教誨,各自在山中靜心修行。如若不能,允許留下永源寺作為修行生活的道場」。
1368年朝廷賜「圓應禪師」諡號。
1928年賜「正燈國師」諡號。
禪師書法(墨寶)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。
境内介紹

旦度橋

流經寺廟入口前的愛知川上所架設的紅色欄杆的大橋。
大歇橋

1919年重新架設。從永源寺後山流入愛知川的「蟠桃溪」上所架設的橋梁。
戴眼鏡的地藏菩薩

該石佛是為祭奠遭遇交通事故死於半途的一位修行僧而建。模仿身著雲水裝束(修行僧模樣)雕刻而成。
羅漢坂

120多階的石階。山坡上的石崖有釋迦三尊(釋迦、文殊、普賢)和十六羅漢的石佛相迎。
井伊家靈廟
彦根藩井伊家第4代藩主井伊直興公與7位夫人的墓所。
直興師從永源寺86世南嶺慧詢禪師,後遵其遺言葬於永源寺。
※靈廟內禁止進入
總門與洗耳水

1746年重建。作為入場大門使用。
前面的大水盤模仿「耳朵」的形狀。教誨曰:「所謂佛陀境界,乃洗淨(捨棄)出生後此耳所聞世俗之價值觀和概念之地」。
愛知川的清流

從鈴鹿山系一直流入琵琶湖。據說這條河自古便常常氾濫,被稱為「雷溪」,但寂室禪師入寺後水流變得平靜,人們開始將其稱為「音無川」。
山門 ※縣指定文化財

1802年建成。2樓供奉著釋迦三尊(釋迦、文殊、普賢)和十六羅漢。
庫裡

在寺院中相當於書院、住處和廚房功能的建築物。1776年建成,後因老舊,於1980年重建。
鐘樓

1772年重建。梵鐘在第2次世界大戰時作為戰時物資繳出,因此於1950年重鑄。
方丈

祀奉著本尊世繼觀音。大屋頂鋪有琵琶湖的蘆葦。現在的建築物是1765年在井伊家的幫助下修建而成。正面的山號匾額「瑞石山」出自寂室禪師之手。
法堂

用於舉辦總寺院舊例儀式的建築物。佛殿。現在的建築物建於1728年。正面安放有後水尾天皇捐贈的釋迦如來、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這三尊佛像。
禪堂

修行僧用於生活的建築物。修行僧白天坐禪誦經,晚上就寢,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禪堂度過。在1933年重建以前,都是將法堂作為禪堂所使用。
鎮守社

依開山鼻祖佐佐木氏賴的遺言修建而成。供奉著佛教守護神「若一王子」。
開山堂

開山鼻祖寂室禪師的墓所。現在的建築由從井伊家的能舞臺移建、改裝而成。
開山御手植楓樹

據傳為開山鼻祖寂室禪師親手種下的楓樹。據說現在的楓樹是其第三代子孫。
納骨堂

1971年竣工。
經藏

轉輪藏式經藏。1676年重建,收藏有從明朝(中國)購買的大藏經。
含空院

1647年重建,長久以來用作住持住處,但因建築老舊,後於2016年新建。
標月亭

1935年改建而成。是法會時用於接待賓客的客殿。
僧堂

修行道場。2015年重建。
瑞石

據傳發現本尊世繼觀音的岩石。
白鹿坂

傳說在寂室禪師時代「這里曾有白鹿現身嬉戲」。
風穴

有自然洞窟,基於安全考慮以石牆將其堵住。有凉風吹出。
茶筅塚

收納茶道用舊的茶筅(茶刷)的土墩。每年5月茶道各家齊聚一堂,舉辦向舊茶筅表達謝意、祈願茶道精進的法會。